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发展历程:课程的视角(下篇)

时间:2015-11-17 11:36 点击:
一是学习和创造技能:学会一起创造。包括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专家思考),交流和合作(复杂交流),创造性和革新(提供设想和发明)。前两项是这一组中的关键性因素。其中,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分析、解释、评价、概括和综合所有的信息。 二是数字素养技能
  一是学习和创造技能:学会一起创造。包括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专家思考),交流和合作(复杂交流),创造性和革新(提供设想和发明)。前两项是这一组中的关键性因素。其中,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分析、解释、评价、概括和综合所有的信息。
  二是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理解、媒介素养、技术协调。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ICT素养。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都需要提升,与之密切相关的信息素养表现在以下方面:积极有效地获取信息;具有批判性并有能力评价(鉴别)信息;精确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媒介素养是指传递信息的介质(印刷、绘图、卡通制作、录音、录像、网址等),为特定介质制作信息一如网站的制作和媒介信息给予观众的影响力,所有这些技能都需要建立在媒介素养之上。信息交流技术是21世纪的典型工具,ICT素养是信息技术协调的基础。
  三是职业和生活技能:为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首创精神和自我指引,社会和跨文化互动,生产力和承担责任,领导才能和责任感。
  在计算机和人类各具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专家思考能力和复杂交流能力成为人类所需要的能力类型。与此相适应,课程形态、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课程目标更关注专家思考能力、复杂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学习是终身的过程,所以学会学习、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强烈的好奇心也作为支撑能力发展的因素受到特别关注。
  四、能力发展与课程变迁的特点及启示
  社会发展对人能力的要求是一个不断提高的累积过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与此相对应,课程能力目标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变迁过程。学生能力发展与课程变迁的历程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到重视书面表达能力,从强调认识他人到强调认识自我。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几乎是所有社会都需要的能力类型,也是一直被看重的能力。虽然从历史上看,无文字社会侧重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出现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加强。在传统社会中,师徒之间的交往、知识的口耳相传等需要以了解他人、认识他人为基础,现代工业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在教育情境中相对减弱,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立足今天着眼未来,则毫无疑问需要口头和书面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在实践中,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能力很难确定孰优孰劣。在文字形成后的人类历史上的某些特殊历史时期,可供查阅的书籍被焚毁,凭借记忆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依然能够被传承,所谓"诗书绝,犹有舌",则是对这种特殊现象的描绘。同样,面向今天和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将是认识自我与认识他人的完美结合,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识他人,通过反观他人来确认自我。
  第二,从重视执行能力到重视逻辑思考能力。执行能力对应的是社会中的常规任务,也就是有明确规则可以遵循的工作。逻辑思考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执行能力适用于那些能够用规则描述,相对简单,容易执行的工作,这种工作需要听话和服从的品质,需要遵循规则,需要统一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是不能仅用规则描述的复杂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或者更确切地说,虽有规则,但在工作实践中,为达成目的需要在规则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运用实践经验,需要对具体情境的准确判断,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灵活个性。所以,与简单工作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不同,复杂工作需要良好的逻辑思考力,需要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又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能力培养既要适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又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能力培养的理念在我国教育战略层面已经明确提出,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蓝图。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到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